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文章目录

背景

由于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以提供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实际执行中出现了以下不足点。

  • 无法准确、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等情况
  • 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
  • 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通过汇总、调整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进行改革。

意义

  • 制定出台《制度》,是我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方案》的重要成果
  • 是服务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 对于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创新与突破

(一)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

《制度》按照《改革方案》和《基本准则》的要求,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

(二)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

《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地勘单位、测绘单位、林业(苗圃)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

(三)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

《制度》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说明中着力强化财务会计功能。

(四)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

《制度》在现行制度基础上,扩大了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五)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

《制度》对预算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功能。

(六)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

《制度》依据《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和相关预算管理规定,在充分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单位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

(七)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

《制度》将报表分为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两大类。

(八)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用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了举例说明。


适度分离的管理模式改革

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功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双功能
双基础
双报告
财务会计核算: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

预算会计核算: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
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对于财政拨款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
预算会计:对于质量保证金、专用基金的核算也部分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
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报告预算
会计核算-决算报告


· 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 引入收入与费用要素
· 科学界定了各个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标准

相互衔接的管理模式改革

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 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
        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 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
        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